今天,小编就和大家说说混凝土基层起砂的具体原因和防止措施。以及在防水施工之前,对混凝土基层引起足够的重视。
混凝土基层起砂的原因分析
1、配制混凝土时水灰比过大
从众多起案例分析来看,因为许多地下室地坪采用泵送混凝土,为了增加混凝土可泵性,加大了混凝土的水灰比。
地面混凝土规范规定其水灰比应小于0.5,而且要求混凝土单位用水量为150~170kg/m³。水灰比的大小直接影响混凝土后期的强度。水灰比过大时,混凝土中多余的游离水分蒸发,在水泥浆面层产生过多毛细孔,降低了密实性,降低了混凝土面层的强度,地面容易起尘起砂。
另外,表面水分过多,混凝土面层抹光收光时间延长,甚至有可能超过水泥的终凝时间,造成施工地面质量无法保证。混凝土中的水除了与水泥发生水化作用外,另一个作用是为了满足混凝土施工的要求。有部分施工单位为了赶进度或施工方便,将混凝土坍落度尽量放大,最好是自动摊平。甚至擅自加水放大坍落度,结果造成混凝土表面大量泌水。如某停车场地面工程,因混凝土坍落度大、表面泌水严重,造成地面大面积起砂。
2、混凝土的原材料质量的影响:
(1)砂石集料含泥量:含泥较多时,会严重影响水泥的早期水化,粘土中的粘土粒会包裹水泥颗粒,延缓及阻碍水泥的水化及混凝土的凝结,从而加剧了混凝土的泌水。
(注:混凝土在运输、振捣、泵送的过程中出现粗骨料下沉,水分上浮的现象称为混凝土泌水。)
(2)不宜使用细砂:砂子0.315mm以下及2.5mm以上的颗粒含量对泌水影响较大。规范要求不宜使用细砂,这不仅是因为细砂的强度低、需水量大、干缩性大,容易造成地面开裂;还因为细砂引起保水性差,不利于地面修光;与水泥的粘结性能差,降低砂浆的强度。所以混凝土地面或大面积地坪一旦使用细砂,地面起砂的可能性很大。
(3)矿物掺合料的的掺量和品质。掺合料颗粒分布同样也影响着混凝土的泌水性能,若矿物掺合料的细颗粒含量少、粗颗粒含量多,则易造成混凝土的泌水。粉煤灰过粗,微细集料效应减弱,也会使混凝土泌水量增大。粉煤灰在混凝土中的应用,国内外已有大量工程实例。粉煤灰的品质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规范规定III级粉煤灰不能用于钢筋混凝土和C30以上地面混凝土。但目前国内的粉煤灰除经过处理的I级灰能保证品质外,II级灰质量很难保证,基本上是统灰,其活性指数达不到要求,许多粉煤灰如同砂、石粉的功能一样,仅仅是改善混凝土和易性,对混凝土地坪的性能有害而无利。另外,如直接使用湿排成团粉煤灰或受潮粉煤灰时,因搅拌不开或不均匀,从而引起“脱皮”、“空鼓”等质量问题。
(4)水泥的品种和特性。水泥作为混凝土中最重要的胶凝材料,与混凝土的泌水性能密切相关。水泥的凝结时间、细度、比表面积与颗粒分布都会影响混凝土的泌水性能。水泥的凝结时间越长,所配制的混凝土凝结时间越长,且凝结时间的延长幅度比水泥净浆成倍地增长,在混凝土静置、凝结硬化之前,水泥颗粒沉降的时间越长,混凝土越易泌水;水泥的细度越粗、比表面积越小、颗粒分布中细颗粒含量越少,早期水泥水化量越少,较少的水化产物不足以封堵混凝土中的毛细孔,致使内部水分容易自下而上运动,混凝土泌水越严重。
(5)混凝土外加剂品种和掺量:掺量过多或者缓凝组分掺量过多,会造成新拌混凝土的大量泌水和离析,大量的自由水泌出混凝土表面,影响水泥的凝结硬化,混凝土保水性能下降,导致严重泌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