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的浇筑与养护密不可分。当水泥加水搅拌时,会发生“水化反应”。这一水化反应是打造坚固、致密、耐磨的混凝土表面的重要过程。在养护阶段,困在混凝土表层或表面的水汽会蒸发出去。混凝土中的水蒸气及水化反应会促进产生一些额外的化学反应,也就令混凝土表面更加坚固致密。未经养护的混凝土表面的水分及温度都会迅速流失。如果养护时间不足,混凝土表面会出现一种所谓的“龟裂纹”或“地图状裂缝”。在高温及大风天气施工时,如果施工方未及时采取养护措施,也会出现上述纹路。
如果混凝土养护不当,会导致表面强度不够,经不起常规交通流量,表面更容易起尘。起尘是由于混凝土内部开始分解,分解后的颗粒呈粉尘状。合理养护可以有效避免起尘现象。总的来说,强度要达到技术规范的要求,对于室内混凝土地面,施工方需要在混凝土浇筑后的7至10天进行规范养护。相关测评及监管机构已经证实这段时间为形成混凝土最终性能的关键期。
常规养护措施
第1种是给地面打蜡或使用树脂基的挥发性材料。这些材料不包含密封剂成分,会逐渐磨损或挥发殆尽。一般情况下,养护材料暴露在阳光下会最终变成粉末状。
第2种方法为:“养护密封”法,也就是给地表覆盖一层长效的非渗透性薄膜,即喷洒养护剂。该方法集养护与密封功能为一体,常用于机电房、更衣室和储藏区域的地面。
第3种即真正的湿养护,也就是通过不断给覆盖在地面上的粗麻布洒水来保湿。我还亲眼见过施工方筑起沙堤,中央区域的混凝土表面积着一层水。在7天时间内,需要持续监督以确保地面没有干燥的地方。其结果也因养护方法的不同而各异。
第4种常用养护法为打湿地面并在地表覆盖塑料或(聚乙烯材料)薄膜。
采用养护剂的地面,表面的密封材料较难清除。化学薄膜将水汽封锁在混凝土内部,促进养护过程的同时,也阻碍了后期其它化学药剂与混凝土反应。唯有将表面的养护及密封材料全部清除,化学药剂(例如液体硬化剂)才能渗透到混凝土中。清除养护密封材料的方法只有两种,要么化学溶剂溶解,要么磨掉表层。挥发性养护剂不包含密封剂成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产品会失去功效,变成粉末。如果有需要,挥发性养护剂因其易清除性会是较为理想的选择,特别是在产品已经开始分解之后。去除表层材料的工艺越方便(速度快,易清理干净),施工方就越容易达到想要的效果。
水养护令表面效果更统
我见过地面上铺满了一条条,用于养护的粗麻布。混凝土浇筑后一周左右的时间内,不断向上面浇水。这样可以保持地面湿润,使养护更充分更均匀。只要摊铺均匀,搭界合理,粗麻布是很好用的。搭界叠加处的表面更加湿润,会留下深色的线条状纹路。如果摊铺粗麻布时留下空隙,那么空隙处的混凝土颜色会比较为浅。水养护法,无需清理表面的薄膜即可打造十分致密的混凝土表面。因此适用于所有的装饰性混凝土地面。
有时,小面积的高大上项目会用到沙堤,围在混凝土周边,让中央区域与的混凝土表面形成积水。水份会蒸发,也会从沙堤处流失,但该方法能够保证在接下来的数天内,混凝土表面有一层薄薄的水膜。此举有利于形成致密的表层,而且后期只需要清理掉沙子即可,清理工作便利,更重要的是成品表面致密效果均匀。因此有条件的话,该方法备受施工方的青睐。湿养护能保证表面效果的统一性,但也最为耗时。额外的时间和人力自然会提高成本。